首页 >> 新闻动态 >> 当前内容:   数字苏州在建设中


数字苏州在建设中

[日期:2006-04-06]    来源:中国测绘报 
姑苏古城,富甲江南,秀甲天下。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苏州已不仅是昔日概念上的人间天堂,数字苏州的起步建设,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越发令人刮目相看。

    2004年,苏州市人均GDP已超过7000美元。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给苏州市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苏州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互动并进,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迈进的重要阶段。在未来苏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城市信息化建设将成为重要的推动力。于是,数字苏州的建设呼之而出了。

   数字苏州 上下共识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要使一个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建设数字城市就成为当务之急。

  苏州既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知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又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建设数字苏州,用测绘专家的语言描述就是:“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网络和多媒体等技术,建成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的信息平台及基于该平台的各类应用系统,将苏州市各部门各行业的信息最大限度地集成、共享与利用,提供快速、系统和简捷的各种信息服务。”  

 与测绘专家缜密的语言相比,苏州市市长阎立的话简明扼要:“我们的目标是用较短的时间让我们的市民和用户不出家门、不出企业,更加方便地办事。”这是阎立市长前不久在《中国苏州》政府网站政府信息公开栏目和行政服务中心审批系统开通仪式上说的话。他强调,一些信息化重点项目的建成标志着苏州信息化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苏州老百姓如何理解数字苏州呢?他们是从最直接的身边事来感受的。不久前,苏州工业园区莲花新村一居民通过《中国苏州》网上的公众监督栏目反映,小区附近没有通公交车,从莲花新村一区走到最近的公交车站要35分钟,出行很不方便。这位居民建议,将41路公交线路的终点站延伸到小区。工业园区管委会得知后,立即与市有关部门协商,及时到现场察看,调整公交线路。不到20天,41路公交线路延伸到了莲花新村一区。这位市民为此专门通过公众监督栏目发来感谢信说:“今天知道41路公交车延伸到莲花新村一区的消息很高兴,从建议提出到公交延伸,时间才短短20天,在这里要感谢市交通局、工业园区管委会、工业园区城市管理局为居民解决出行问题!”

  数字苏州 建设启动

 有了上下共识,数字苏州的建设开始启动。2004年4月,苏州市政府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签订《信息化领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决定成立苏州市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双方商定的合作任务是:立足苏州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围绕信息化建设,开展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训、技术服务等,共同推进数字城市建设。2004年9月8日,苏州市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来自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出任该中心主任。在成立大会上,王家耀院士欣喜地向各界来宾透露:苏州市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国第一个以空间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为支撑建立的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他说:“我们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工程建设、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我们要把数字苏州建设成我国数字城市的精品工程,为推进我国数字城市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前不久,在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园内的苏州市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王家耀院士向记者介绍了数字苏州的总体建设方案――   数字苏州建设的总目标是: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传统的城市规划管理手段进行改造升级,实现信息技术标准化、信息采集自动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管理集成化、业务处理智能化、政府办公电子化,为把苏州建成长江三角洲地区集创新中心、数字经济中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中心和旅游中心于一体的国际性城市,提供综合信息应用服务和决策支持。

 数字苏州建设分为三个层次:基础设施、应用支撑平台、应用系统。其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网络与通信、地理空间数据两个方面。记者看到,在地理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方案针对苏州市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四个目标:第一,建成比例尺齐全、精度高、现势性强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产品模式,作为其他社会经济信息空间定位的基础框架;第二,形成科学的基础空间数据管理与基础测绘生产相分离的机制,做到空间数据生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在管理上依法实现最大程度的信息共享;第三,形成完备且科学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标准规范与政策法规体系,确保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的生产、管理和使用有序进行;第四,形成初具规模的地理信息产业,并使之成为苏州市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苏州 百姓受益  

 数字苏州的建设正在使苏州老百姓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据苏州市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市信息中心主任朱国强介绍,苏州市信息化建设已经在五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一是社会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国内较为领先的水平,基本能够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目前,覆盖全市的IP城域网的传输骨干带宽达到400G,出口带宽超过15G。有线电视的农村铺网率达到94%以上。  

 二是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朱国强说,这主要体现在四方面:第一是政务网络建设。目前苏州市电子政务外网已连接市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大专院校和金融机构等200多个单位,与全市下辖的7个区实现互联互通,与下辖的5个县级市也将互联互通。社区网已经覆盖市区所有街道和社区居委会。   政务网的安全平台建设正在加快进行。第二是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即将完成。第三是城市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建设、人口信息数据库建设、企业信用数据库建设相继启动。第四是政府所有部门将完成对社会公开的信息资源目录建设。  

 三是建成了一批运行良好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比如,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实现了全市所有接入政务网单位的公文传送。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包括办理各类咨询、审批收费、投诉监察等事项,实现网上申报的比例已达92%。市宏观经济数据库已经建成,可以为社会各界提供15大类的经济数据查询服务。市劳动保障网络平台形成了市、区、街道、社区、村的再就业援助体系。  

 四是形成了统一的电子政务对外交互层。朱国强解释说,这个交互层包括政府外部门户网站――《中国苏州》网、政府内部门户网站――苏州市委市政府综合信息网站、遍布苏州大街小巷的数百个公共信息亭和一个呼叫中心。

 五是社会信息化的大力推进。“苏州城市一卡通”从公交服务开始,目前已推广到出租车、便利店、加油站、园林门票、信息亭、放心早餐等服务项目,市区有4800多个应用点,总发卡量达到了20万张。 

 图为苏州市公共信息亭是数字苏州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它集信息亭、书报亭、电话亭于一身,可提供电子地图查询和各类交易服务。  本报记者 辛英 摄

 

 

 

扫描二维码访问官方微信